东欧游记奥地利篇-不列颠的郭小姐
从法兰克福一路南下邱彦翔,经过慕尼黑就到了奥地利。在车上看介绍短片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可以和音乐联系得如此紧密”。在游览了萨尔茨堡和维也纳之后就会发现事实真的如此,甚至可以说奥地利本身就成了西方音乐的一种象征,而金色大厅更是所有音乐家的终极目标。约翰施特劳斯,舒伯特,海顿为这个国家带来了音乐的辉煌时代,而其中最最著名,也是在奥地利不可能避开的音乐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音乐神童莫扎特。我一直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可是音乐不像矿产或者石油这种实体的资源第一茧,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让奥地利能够以这种精神上的资源闻名于世。直到真正游览了解了之后,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去的地方是萨尔茨堡,因为莫扎特的诞生,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城市变成了现在去奥地利旅行者的必经之处。莫扎特出生于此,并且在此度过了他短暂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的故居现在还保留着原状,小小的公寓楼却禁锢不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直到现在我都难以想象,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居然可以作曲,并且六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全世界巡回演出太行山突围。虽然英年早逝,可是我总觉得有才华的人悲剧结尾才不枉费上天的馈赠。在最美好的年华离开,不用担心江郎才尽也不用接受自己慢慢老去力不从心的事实,只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和给世人无尽的精神财富。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冯·卡拉扬的故乡,而且《音乐之声》也是在这里拍摄的。这里有数不清的教堂和修道院,伴随着一座座与莫扎特息息相关的建筑,比如莫扎特音乐学院,莫扎特广场,莫扎特铜像,形成了音乐家们灵感的来源。
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
冯·卡拉扬故居(中间发光的雕塑就是卡拉扬)
而到了维也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可以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耳熟能详的乐曲都诞生于此,大量的街道教堂都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走在路上看到的手艺人也都在演奏歌曲,他们的乐感和表演水平远高于一般的街头表演。而维也纳最最出名的景点就是美泉宫和金色大厅了。美泉宫是女皇特雷西娅下令建造的,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规模仅次于凡尔赛宫。而后期由于茜茜公主的嫁入,这座宫殿更多了一分烂漫梦幻的色彩。1440个房间完美融入洛可可风格,气派又梦幻,加上背面的皇家园林和喷泉,我被震撼到说不出话,只能一遍遍惊叹怎么能这么好看。美泉宫只有44个房间对游人开放,而且不允许游客拍照。可是这里真的是太美了,我还是偷偷地拍了两张。因为当时的皇室崇尚音乐和聚会,所以建了巨大的宴会厅。金碧辉煌的洛可可装饰,墙上镶嵌的大镜子,屋顶的壁画和悬挂的水晶灯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贵族穿着蓬蓬裙和西服翩翩起舞的时光。莫扎特也是第一次在这里给皇室演奏音乐而得到了赏识一举成名。
美泉宫全貌
皇家园林
宴会厅
莫扎特第一次演奏的房间
出了美泉宫往后走就是凯旋门,坐落在山上的凯旋门需要走很远才能看到,所以我并没有预想到看见它之后的震撼。美泉宫的名字就是来自于这里的一汪泉水,泉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凯旋门的全貌,浮着的几只天鹅为这里加上了高贵又慵懒的点缀。泉水旁边是草地和长凳,游客们可以坐下来喂喂鸽子和天鹅,或者只是静静的享受美景。郑恩柏在这座建筑面前,所有的人都在拍照,虽然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看表情就能明白他们的赞叹。在这里一切夸奖都不为过,但是那一刻又会突如其来的词穷,因为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形容来描述我的感受,有震撼有惊奇有感动。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那些美妙的乐章是怎么形成的,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心里就会涌现出万千想法。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写出最引起共鸣的诗句;假如我是个画家,我会画出这一切让它们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假如我是个音乐家,那我就会谱出千古名曲讴歌这里好让世人都来看看这景象。维也纳的大街小巷都有着可以直击灵魂的美景,每当夜幕降临,它又会用灯光的艺术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好像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名声,不再是名声赫赫的首都,只是一个梦幻的童话仙境,看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就会暂时忘记心中的烦恼与困扰。
不过这次最让我意外的是金色大厅,听了这么多年的名字,在电视上看了这么多次的地方,当我真正站在它面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恢弘。只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建筑,如果不经介绍,我甚至可能错过这里。所以说这个世界还是要亲自去看看,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维也纳,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文盲,不知道怎么找到合适的形容双面玛莎,我也能感觉到这一篇和明显没有德国篇写得好(你们就凑合看吧)。因为这里的美真的不是几句话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研究生,几张照片就能形容的,我希望以后如果有机会你们也来看看这里,就能明白我的感受。最后既然我技不如人,那就引用一段话来形容维也纳吧,这是课本上形容的维也纳,虽然也非常贴切,但我还是感觉只能体现这个城市部分的美丽。希望很久以后,我能找到读更多的书,更好的描述这里的风景。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蔡明的胸,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三鞭海狗丸。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痛苦的信仰,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天魔神潭,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权宁一,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撒拉嘿呦。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还有比这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更美好的颂歌吗?”
---摘自《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凯旋门
美泉倒映的凯旋门
在凯旋门俯瞰美泉宫
金色大厅
英雄广场
夜晚的维也纳